人尽皆知,猫很可爱,对小孩子更是杀伤力十足。在了解十二生肖后,很多小孩都想属猫,这时候他们就会被告知,十二生肖没有猫。
原因是,啊很久很久以前,玉皇大帝选十二生肖,老鼠把猫骗了,猫迟到了就没选上。从此猫和鼠结成了冤家。有时候不是玉皇大帝,是黄帝选,有时候是某个遥远地区的国王。
这故事太老掉牙到大人都懒得再提。这个故事有多离谱,又有多让人耳朵生茧,就越能体现,猫不入十二生肖有多奇怪。
猫,一直没有存在感
这两年随着猫经济的崛起,陆游“我与狸奴不出门”之类的吸猫诗也广为人知,但始终让人没有实感。
十二生肖中的十二种动物,随便一种拿出来,一个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中国人,都能想出很多成语或俗语。
就拿同样是宠物的狗来说——
成语:狗仗人势、偷鸡摸狗、兔死狗烹、狗急跳墙、白云苍狗、狗皮膏药、狗尾续貂
俗语:肉包子打狗、打狗看主人、挂羊头卖狗肉、狗眼看人低、狗奴才、狗腿子
诗句: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仗义每多屠狗辈
文章: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以万物为刍狗;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嗯,狗年挺不好想祝福语的)
最离谱的是“画虎不成反类犬”,画虎不成不应该是类猫吗?还有狗拿耗子假把式,提下猫不行吗?猫呢!
有人在古籍里搜索了十二生肖的名字,还搜了下猫(含狸),结果可称惨淡。
经过搜肠刮肚,以及与办公室其他人交流,我们还是找到了几个关于猫的俗语:
①狸猫换太子、②三脚猫的功夫、③猫哭耗子、④照猫画虎
“狸猫换太子”的故事背景是北宋,它首次出现于元杂剧《金水桥陈琳抱妆盒》,后被写入明清小说《包公案》《三侠五义》中;“三脚猫”出自明代《南村辍耕集》;“猫哭耗子”出自清代章回小说《说唐演义》;“照猫画虎”出自清代小说《歧路灯》。
这个线索的意义已经非常明显了——猫之所以没被列入十二生肖,而且在中华文化中存在感薄弱,原因在于,家猫直到很晚才传入中国。
山猫VS家猫
中国本土是有小型猫科动物的。《礼记》中写“迎猫,为其食田鼠也”;《韩非子》有云“使鸡司夜,令狸执鼠,皆用其能”。
不过,这时候的猫,应该是豹猫、山猫等无法驯化的物种。在对家猫非常熟悉的清代,马瑞辰写《毛诗传笺通释》时就说,《诗经》“有熊有罴,有猫有虎”的那个“猫”是山猫,“猫即今俗称山猫者”。
山猫
非洲野猫
现代家猫的祖先是非洲野猫,中华田园猫、俄罗斯蓝猫、暹罗猫和英短美短,都属于猫亚科猫属家猫种。非洲野猫发源于非洲中南部高原,那里气候温暖干燥。
今天家猫的很多习性,都随根儿,比如怕水,讨厌洗澡,喜欢阳光等等。
家猫的传播过程是这样的:非洲野猫在两河流域的某一支,往四面八方进发。它在古埃及掀起一阵撸猫热潮,并征服了欧洲和中东人民。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2000多年前,家猫沿着贸易路线来到了中国本土。
此时时间已经是东汉了。
文化具有传承性,文学意象更具有传承性。先秦之际,“猫”的概念和狸等类似黄鼠狼、狐狸的动物,就混在了一起,到了后世也没分开。
猫一直被称为“狸奴”。
陆游撸的是中华田园猫
最晚在北宋,中华田园猫就形成了。这是狸花猫。
这是奶牛猫。长了胡子的黑猫警长,穿越到今天估计能当网红。
这是橘猫和三花。
感觉中华田园猫的品种都齐全了……陆游养的估计就是这种猫了,猫的名字有雪儿、粉鼻、小於菟(小老虎)等。下面这首《得猫於近村以雪儿名之戏为作诗》,提到他的猫“醉薄荷”。
似虎能缘木,如驹不伏辕。
但知空鼠穴,无意为鱼餐。
薄荷时时醉,氍毹夜夜温。
前生旧童子,伴我老山村。
北宋陆游养猫,也算是比较前卫的行为,首先,养宠物就够让人不能理解了,何况是养猫。直到明清,他的铲屎官知己才多了起来。
清代咸丰年间,黄汉写了本《猫苑》,从“种类”、“形象”、“毛色”、“灵异”、“名物”、“故事”、“品藻”等几个方面赏猫,分析猫。这已经算是猫书的鼻祖了,太晚了。
至于十二生肖,早在公元前246年的放马滩秦简中,就已经有了十二兽的记载。
到了汉代,十二生肖大致定型,南北朝后,逐渐成了妇孺皆知的概念。
在它形成的阶段,家猫还没有传入我国,所以十二生肖也就没有猫的一席之地。
猫这是真·迟到了。童年故事竟然不是瞎编的。
不过,猫在古代的地位一直是捕鼠工具,用以守卫书房,以及粮仓,它是读书人与贵族的爱兽,并不属于普通老百姓。十二生肖是中华文化雏形期的产物,具有典型农耕文明的色彩,十二种动物几乎都与老百姓的农业生活关系密切,所以就算当时有家猫,能不能被列入其中,还要打一个问号。
但话又说回来,十二生肖传到越南后,属兔变成了属猫。
从根本上说,想属猫也不是不可以。
越南猫年出的猫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