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毫不意外,今年的节日里又没有“妇女”二字。取而代之的,是“三八女神节”、“三七女生节”之类的名字。
从什么时候开始,“妇女”这两个字,变得如此难以启齿了?
1
其实小时候,我也和很多女孩子一样,不喜欢“妇女”这两个字。班上的男同学和女同学吵架,也常常会用“死三八”、“老女人”之类的词语。
以至于连自己都觉得,一旦被冠上“妇女”的名号,就等同于年老色衰、不值钱。
近几年,商家更是抓住女性年龄焦虑的心理,打出类似“女神节”、“女王节”等噱头。要么鼓吹“男人就是要给喜欢的女神花钱”,要么喊着“做自己的女王,买自己喜欢”之类的宣传语。

甚至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校园,也在几年前因为“三七女生节”横幅上过多次热搜。
什么“我希望你可以一直被我捧在心上”、“今天你不陪她过女生节,明天别人就带她过妇女节”…...
一系列口号看似是对女生的宠爱,实则“女生与妇女只差一天”这样的概念,其本身就带着恶趣味的男性凝视,以及对女性年龄的恶意嘲讽。
当全社会都在告诉你,女生和妇女有“天壤之别”,便连女性自己都背负着年龄焦虑这座大山,一边迎合,一边厌女。
2
“妇女”两个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定义为成年女子的通称,即满14周岁(含14周岁)的女性。
也就是说,但凡一个女性读完小学,就能被称为“妇女”。
而“三八妇女节”设立的初衷,本是为了庆祝男女教育平等、同工同酬、婚姻平等,以及纪念妇女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等领域做出的重要贡献和取得的巨大成就。
它源自无数女性近百年的抗争。她们走上街头游行,冲上政治舞台呐喊,为女性争取与男性平等的权利,这才有了如今女性和男性一样的受教育、入职场、参政等资格。
那时,妇女是可以顶半边天的社会成员。

但随着消费主义的渗透,这样的节日却再次成为“男性主义”的狂欢。
原本的“半边天”,成了需要异性送礼/呵护才能彰显存在感的“金丝雀”,成了“女性为自己花钱”的借口。好像在告诉我们,只有在这一天,我们才有资格为自己而活,才有资格被关注。
从“妇女能顶半边天”到“你负责赚钱养家,我负责貌美如花”,商家将女性角色无限弱化,不断灌输“女性需要男人呵护”的观念。
当我们享受所谓“女神节”的折扣买买买,当我们因异性的礼物而沾沾自喜时,“三八妇女节”也正失去它在女权主义方面的意义。
3
作为女性,我们已经有太多被污名化的文字。
“妇”、“媛”、“奸”、“嫉”、“妒”、“嫌”、“奴”、“妨”、“媚”......
不管这些字的本意为何,如今每当念到这些字,脑海中总会浮现出负面含义。
社会总是习惯性地用女性化词汇来形容不好的意思,比如“婆婆妈妈”、“娘娘腔”等。
如今,这说不出口的“妇女”,亦是另一种“厌女”。
法国女作家西蒙娜·德·波伏娃曾说过:“女人不是生下来就是女人,而是后来才变成女人。”是通过接受“女人的范畴”、通过自认“我是一个女人”而变成的。而“女人”这个范畴,本身就充满了轻蔑。
我们必须认识到,“三八妇女节”呼吁的“妇女解放”,正是对这种历史性轻蔑的纠正。
别让“女神”、“女王”之类的词汇捧杀这个群体,别让前人的努力付诸一炬。
要知道,我们是顶起半边天的现代女性,而非“寄生”于男权社会下的“金丝雀”。

认清所谓“女神节”的本质,让那些一边厌女一边赚女性钱的商家见鬼去。
最后,祝所有女性“三八妇女节”快乐!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