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大明寺,淮东第一观。
大明寺因鉴真大师而名扬中外,又因平山堂而成人文胜迹,也是中日佛教文物史上的重要古刹。
大明寺位于扬州西北郊蜀冈中峰之上。始建于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年间,故称“大明寺”,隋代称“栖灵寺”,清代因讳“大明”二字,一度沿称栖灵寺,1980年大明寺恢复原名。
这是山道上题有“大明寺”字样的接引石壁,下写有“平山堂”。因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任扬州太守时在大明寺内建平山堂,因此合并一处。
沿着数百级舒缓石阶登上大明寺前的广场,迎面是一座庄严典雅的牌楼。
牌楼为纪念栖灵塔和栖灵寺而建,四柱三楹,下砌石础,仰如华盖。中门之上面南有篆书“栖灵遗址”四字,为清光绪年间盐运使姚煜手书,字体雄美。
牌楼前面的一对石狮是按皇家园林规格雕镌,造型雄健,是六十年代由重宁寺移至此处的古老遗物。
寺前东西院墙上分别嵌着两块石碑,东为蒋衡书“淮东第一观”,西为王澍书“天下第五泉”大字。
"淮东第一观"五字是用宋代著名诗人秦少游赞颂大明寺景观的句意镌刻的。
如今大明寺的布局,中轴线是殿宇,西邻平山堂,东傍鉴真纪念堂,外两侧是东塔西园,成为了一处综合性文化地标。
大明寺的山门殿兼作天王殿,正门上额“大明寺”三字是赵朴初集隋代《龙藏寺碑》而镌,字体古风流溢。
殿内供有弥勒像,背面为护法韦驮,两旁分立四大天王。
过天王殿,但见庭院开阔,古木参天,香烟缭绕。东有百年桧柏,西有百年黄杨,中间就是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为清代建筑,面阔三间,前后回廊,檐高三重,镂空花脊。
大殿前的一尊白铜四面佛雕像比较特殊,五层鼓形莲花座上面向四方坐着送子观音,普贤菩萨,文殊菩萨,地藏菩萨。四面四佛,供人参拜和许愿。
大雄宝殿内法相庄严,经幢肃穆,法器俱全。正中坐于莲花高台之上的是释迦牟尼大佛。两侧是他的弟子迦叶和阿难,东首坐着药师佛,西首坐着阿弥陀佛。
佛坛背后是“海岛观音”群像,两边是十八罗汉像。
大殿右侧为晴空阁,现为鉴真事迹陈列室。
东南侧有平远楼,此楼乃清雍正十年(1732年)光禄寺少卿汪应庚初建。共三层,构筑精致,有庭院竹石之胜,现为方丈室。
在平远楼东南角的花坛上有一巨大石碑,上嵌有“印心石屋”四个红色大字,端庄朴雅,笔力遒劲,为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道光皇帝赐给两江总督兼两淮盐政陶澍的御笔。
据说在武汉、南京都有“印心石屋”石碑,然而专家说,扬州的“印心石屋”石碑艺压群雄。
大雄宝殿的北面就是著名的鉴真纪念堂。
鉴真(688-763年),唐代高僧,律宗南山宗传人,也是日本佛教南山律宗的开山祖师。曾担任扬州大明寺主持,应日本留学僧请求先后六次东渡,弘传佛法,为发展中日两国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是中国佛教史上罕见的杰出人物,也是大明寺最大的荣耀和骄傲。
鉴真纪念堂
鉴真纪念堂于1963年中日两国纪念鉴真圆寂1200周年时奠基,于1973年建成的。
仿日本奈良唐招提寺模式,由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设计,共包括碑亭、长廊和纪念堂三部分组成,总面积达七百平方米,造型体现了唐代佛殿的风格。
这座汉白玉须弥座横碑,正面为郭沫若所书"唐鉴真大和尚纪念碑",背面为赵朴初撰书纪念鉴真圆寂1200周年的碑文和颂辞,因而被誉为当代的"三绝碑"。
正堂仿鉴真在日本主持建造的唐招提寺金堂。
院中立日本奈良唐招提寺森本孝顺长老所赠石灯笼。而唐招提寺还有另一盏,二灯遥相辉映,长明不灭,意义深远,这是对鉴真大师最好的纪念。
正堂仿鉴真在日本主持建造的唐招提寺金堂,纪念堂正中供奉着鉴真法师坐像,这尊坐像是仿日本奈良唐招提寺鉴真像,用楠木雕刻干漆夹纻而成。坐像前有一只铜香炉,为日本天皇所赠。
石灯笼和鉴真像让扬州大明寺和奈良唐招提寺这两处满载历史厚重感的寺庙带来了跨越时空却又如此相通的佛缘,让人更加感慨万千。
大明寺内有新建大型广场,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九层佛塔"栖灵塔"。
栖灵塔
栖灵塔原建于隋朝仁寿元年(601年),塔高九层,宏伟壮观,故寺又称"栖灵寺"。唐会昌三年(843年)遭大火焚毁。后经僧人募化重建,但屡有圮废。
现在的佛塔为1988年重建,主体结构为钢筋混凝土,木构楼阁式,总建筑面积1865平方米。风格仿唐,东西南北每面四柱三间,一门二窗,平座腰檐,平座与屋檐由斗拱支撑,出檐大而平,柱以腰鼓形,窗形直棂。总高度为70米。该塔设计气势雄伟,建成后雄踞蜀冈,扬州景观尽收眼底。
在栖灵塔下的左右两侧有钟楼和鼓楼,此二楼为仿鉴真大师在日本奈良唐招提寺所建的钟、鼓楼样式。气势宏伟,深黑色的建筑风格,尽显唐代建筑的大气和恢宏。
广场内还修缮了很多的建筑和佛像,尽力恢复昔日的格局。
比较大型的建筑有藏经楼、戒台、卧佛殿、弘佛亭。
藏经楼,二层五楹,轩敞疏廊。本是扬州福缘寺中残存的七楹藏经楼,1985年迁至大明寺新址重建。
卧佛殿,坐北朝南,檐殿庑式建筑,翘角飞檐,气势雄伟。殿前的这尊高大的汉白玉佛坐像是由现任仰光市长吴拉敏赠送,高2.8米、重10.8吨。
弘佛亭是日本客人池田和夫老先生及夫人女儿将其珍藏的中国西晋的观世音菩萨白玉佛首奉归中国,捐献给大明寺,并因此建立的一座"弘佛亭"。这是座纯木斗拱结构的亭阁,碑亭内有一碑“阿弥陀佛”。
如果说东塔是佛教圣地,那么西园就是文人雅居。
平山堂
大雄宝殿的西侧,有“仙人旧馆”门额,入门即是有名的平山堂。
至于“仙人旧馆”,则来自唐王勃的《滕王阁序》,“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
"远山来与此堂平"——平山堂。
平山堂始建于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当时任扬州知府的欧阳修,极赏这里的清幽古朴,于此筑堂。坐此堂上,江南诸山,历历在目,似与堂平,平山堂因而得名。平山堂是专供士大夫、文人吟诗作赋的场所。
堂前有联曰:"过江诸山到此堂下,太守之宴与众宾欢",是欧阳修士大夫生活的写照,再现当年高朋满座,谈古论今的盛景。平山堂里,浸透着宋代文人对社会、生命和精神的观察与探索。
特别喜欢“放开眼界”这四个字,意境深远。
平山堂北的谷林堂建于北宋元祐年间(1086~1094年),是苏东坡由颍州徒知扬州时,为纪念他的老师欧阳修而建,取东坡"深谷下窃宛,高林合扶疏"诗句中的"谷林"两字为堂名。堂内悬有楹联和书画等作品,环境十分清幽。
后面还有纪念欧阳修的“欧阳祠”,祠内匾额上书“六一宗风”,还有欧阳修石刻画像,供人凭吊。
平山堂外有鹤冢一座。
是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时任寺院住持的星悟和尚,葬一对“殉情”的白鹤于此,并立碑文,警戒“世人不义,愧对禽也”。
在平山堂之西是富有山林野趣的古典园林——西园。
西园一名御苑,又名芳圃。始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年),咸丰间毁于兵火,同治间重修。1949年后又多次重修。
天下第五泉
西园占地数十亩,今园中古木参天,怪石嶙峋,池水潋滟,亭榭典雅,山中有湖,湖中有天下第五泉。
据唐人张又新《煎茶水记》所载,这里的泉水在当时被品评为天下第五。
宋欧阳修在《大明寺泉水记》中称:"此井为水之美者也",古往今来人们游历大明寺,仍以饮天下第五泉水为乐事。
现在西园新建了五泉茶社,坐在茶社内小憩,品尝用五泉水沏泡的新茶,清香留颊,实在是一种怡人的享受。
此外,园内还有"御碑亭",有乾隆皇帝御笔九龙碑刻三方,是乾隆在扬州所著诗词的代表作,御碑保存完整。
另外还有东边的黄石假山,南岸临水处的“听石山房”,清式画舫“船厅”等景点。
假山、池沼、亭台、馆榭等把园内装点得精美别致,有步移景变之感,西园一片好风光。
大明寺的文化底蕴十分丰厚,因其集佛教庙宇、文物古迹和园林风光于一体而享有盛名,历经千年,风采依旧。
大明寺和平山堂,佛教与儒家共存,山水与园林一色。
这里有一代高僧鉴真大师的佛号,有一代文宗欧阳修的风雅,有著名的天下第五泉,有高大宏伟的栖灵塔。
高僧与名士,唐风与宋韵尽在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