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生长离不开土地,土地也被称为是“农民的命根子”,不同的土壤对于农作物的生长有着重要影响。
而在众多土地中,黑土地被称为“耕地中的大熊猫”,黑土地为啥这么珍贵呢?
黑土地,顾名思义,因土地壤颜色呈黑色而得名。据悉,每形成1厘米的黑土就需要200到400年的时间,因此非常珍贵。
黑土地的“黑”主要是因为土壤的上层含有黑色或暗黑色的腐殖质,也正是这些腐殖质使土地异常肥沃,“肥得流油”。
除了土地肥沃,黑土地的形成也有着极为苛刻的条件:
比如,黑土地的形成区域往往与江河有关。因为河水会带来充沛的水源,并且随着河水的流动,会不断地带来上游的枯枝、落叶等腐殖沉积物,渐渐形成堆积。
其次,需要适宜的气候,尤其四季分明且温差较大的气候,夏季温和湿润,而冬季严寒而漫长,这才能使得限制各种微生物不能频繁地活动,也就来不及去分解这些腐殖质。这样,这些腐殖质才得以在土壤表层沉积下来,再经历分解、淋溶、淀积等一系列过程,最终形成了黑土。
第三,免于被破坏。
过去,由于人们对土地认识不充分,在长期耕种过程中,会存在破坏的行为。土壤中大量的腐殖质被消耗,再加上人为和机械的踩踏,土壤被破坏,使得土地肥力及持水量迅速降低,从而影响了土地性能,甚至导致土地退化。
这么来看,最终能保存下来的黑土地实在是非常珍贵了。而从全球范围来看,也仅仅保存有3块黑土地。
第一块黑土地位于乌克兰大平原上。
乌克兰大平原上有多个国家,但主要还是位于乌克兰境内。乌克兰大平原面积约为190万平方公里,其中约有2/3的区域均为黑土地,占全球黑土总量的约1/4。
欧洲第四大河流——第聂伯河进入乌克兰以后,就变得异常宽阔,并且横穿乌克兰大平原,为黑土地提供了充足的水分。
其次,乌克兰气候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差比较大,且温度较高的时期平均气温也只有19.6℃左右,也非常有利于黑土地的形成。
正是得益于广阔而肥沃的黑土地,乌克兰粮食产量丰盛,被称为“东欧的粮仓”。
2021年,乌克兰谷物产量高达8600万吨,谷物出口量则超过了4800万吨,粮食出口量位居全球第三。
第二块黑土地则位于美国的密西西比平原上。
美国的耕地面积位居全球第一,约达167万平方公里,而位于中央大平原的密西西比平原上,约有120万平方公里的黑土面积。
密西西比河是全球第四大长河,由南向北贯穿美国中部,也是北美地区流域面积最大、流程最长的河流,也正是密西西比河给予了这块土地充足的水分。
其次,与乌克兰大平原相似,密西西比平原上四季分明,也属于温带地区,使得大量的腐殖质得以保存累积,最终形成了肥沃的黑土层。
再加上这里地势平坦,人口稀少,非常适宜规模种植,美国的机械化在这里得到了充分应用。2021年,美国粮食年产量约为5.7亿吨,而出口量则约占到全球粮食出口总量的10%,位居全球第一。
第三块黑土地就在我国著名的东北平原上。
东北平原总面积约为35万平方公里,黑土面积则约为17万平方公里。东北平原地势平坦,山水环绕,有诸多河流汇集,提供了丰充的水源。
其次,东北平原的气候属于温带气候,夏季短促而多雨,冬季寒冷而漫长,正符合黑土地的形成条件。
2021年,我国粮食产量达到6.8亿吨,位居世界第一。其中东北地区的贡献功不可没,尤其是黑龙江省,其粮食产量和人均粮食产量多年来一直位居全国第一。
除此以外,在俄罗斯境内的东欧平原,以及与我国黑龙江接壤的地区也有一部分黑土地,但严格来说,并不是典型的黑土地,或者说土壤肥力并没有那么高。不过尽管如此,俄罗斯也依然是全球最大的小麦出口国。
而在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上,也有一块肥沃的土地,这里主要是红化黑土,也不如典型的黑土那样肥沃。
所以严格意义上说,全球典型的黑土地就只有上述3块,但是黑土地并不是永久的财富,全球70%的黑土地面临着不同程度地退化和侵蚀。
例如,在1928年时,“黑风暴”席卷的乌克兰,当地土层被毁坏了5-12厘米。而1934年,美国也遭遇了风暴侵袭,3亿立方米的黑土被破坏,直接导致当年小麦产量减少了51亿公斤,引发了全球粮食市场的动荡。
黑土地一旦遭到破坏或退化以后,很难再生,因此保护黑土地已经刻不容缓了。去年,我国已提出将黑土地保护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通过立法为黑土地建立起了保护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