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了二千多年的汉语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许多语言在流传的过程中词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甚至有些现代的意思和原意完全相反,导致人们对传统文化认知出现误解,影响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自信。了解那些已经和本意相差甚远的词语,对弘扬传统文化大有裨益。
1、衣冠禽兽
现代汉语衣冠禽兽是贬义词,用来比喻那些品德败坏、行为卑劣的人。
衣冠禽兽原意是指各级的文武官员。
明清时期文武官员官服的胸前、背后都绣有动物图案用以区分官职的大小,称作补子。据《明会典》记载,文官绣禽,以示文明;武官绣兽,以示威猛;不同级别的官员绣不同的禽或兽在《明会典》中有明确的规定。
清朝除了补子上绣的动物种类继承了明制,官帽上又加了不同的装饰各种珠子来区分不同品级的官员。
所以,古代的衣冠禽兽就是指各级文武官员,不存在褒贬的意思。
2、狗尾续貂
狗尾续貂在在现代汉语中用于形容续写的文学作品水平低于原作品,属于贬义词。
狗尾续貂出自晋代。
晋惠帝司马衷生性愚钝,不通朝政;赵王司马伦以清君侧之名杀死实际掌握政权的贾皇后,自封相国独揽朝政。为了笼络人心,司马伦大肆封官,导致官员泛滥成灾。
在晋朝,官员都要在帽子上装饰貂的尾巴;由于司马伦胡乱封官,社会上官员过多,以致社会上貂尾巴变成了一尾难求;一些官员就用狗尾巴冒充貂尾巴缝在帽子上出入公堂。
《晋书·赵王伦传》记载:“奴卒厮役亦加以爵位。每朝会,貂蝉盈坐,时人为之谚曰:‘貂不足,狗尾续。’”
人们用 “狗尾续貂”形容朝廷官员过多、过乱。
3、勾心斗角
勾心斗角现在多用于形容团队内的人们费尽心机、明争暗斗。
勾心斗角的原意是指秦阿房宫建筑精巧,原文出自唐朝杜牧的《阿房宫赋》:“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4、一波三折
现在一波三折大多用来形容做事情过程中曲折多变。
一波三折原意是指写的字笔画曲折起伏、优雅多姿。
原文出自王羲之的《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原文是说钟繇弟子宋翼潜心练字,其中有“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后人们用一波三折形容字的笔画曲折起伏、优雅多姿。与现在的词义可谓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5、愚不可及
愚不可及现代是说一个人愚蠢到了极点,没办法救药。
愚不可及原意是说一个人聪明善于明哲保身,无人能及。
原文出自《论语·公冶长》,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宁武子的智慧有人能达到,可是宁武子装傻充愣是无人能及的。这是孔子对宁武子大大的褒奖。
6、对牛弹琴
现在多用对牛弹琴比喻听别人说话的人愚钝。
对牛弹琴的原意是讥讽人讲话的人愚蠢,讲道理不看对象。原意出自汉代牟融编撰的《理惑论》。原文是“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转为蚊虻之声,孤犊之鸣,即掉尾奋耳,蹀躞而听。”
战国时代,有一个叫公明仪的人对着一头正在吃草的牛弹琴,先弹高雅的乐曲《清角之操》,牛对琴曲无动于衷,依然低头吃草。后来公明仪用琴模仿蚊子的“嗡嗡”声和小牛犊的哀鸣声,牛立刻摇着尾巴,竖起耳朵,踏着小碎步认真地听。
不是牛不喜欢听公明仪弹琴,是公明仪弹的曲子不适合牛的耳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