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问你李世民的名臣有哪些?我想大多数人都会提及课本上的“房谋杜断”,或者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确实,受到隋唐演义的影响,这些人的知名度很高。但是李世民可不止这些名臣,他还有一个知名度比较低的宰相-马周。
这个宰相可了不得,史学家对他评价非常高,毛主席更是认为“傅说、吕望(姜子牙),何足道哉!马周才德,迥乎远矣。”
在毛主席的眼里,与马周相比,傅说和吕望这两位大名鼎鼎的政治家甚至都不值一提。那么问题来了,马周到底有什么才能?为什么毛主席如此推崇他?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位牛人。
马周的发迹:空将笺上两行书,直犯龙颜请恩泽
马周前半生非常坎坷,坎坷到什么地步?就这么说吧,比喻一个人穷就直接说你怎么穷的跟马洲似的(襆被今犹窘马周)。虽然前半生很穷,但是他的经历还是值得说一下的。
早年父母双亡,标准的地狱开局。俗话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但这句话并不适用于马周。地狱开局并不能阻止马周浪,人家就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妥妥的唐朝版“三和大神”。
因为太浪甚至都惊动了博州刺史。刺史多次指责他不务正业,但是马周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拿刺史的话当屁放,看看人家,牛不牛。而且因为刺史多次阻止他浪,所以他干脆就辞职不干了,直接跑到曹州、汴州去浪了。
在浪的过程中,马周遇到了崔贤首。崔贤首在大庭广众之下侮辱马周,但也正是因为这一次侮辱,才打醒了马周,马周决定不能浪下去了,要去长安闯一番名堂,到时候也来一出“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年浪!”
马周收拾收拾,其实也没啥好收拾的,当时的马周穷的叮当响,他去喝酒都没钱付账,最后说把衣服卖给店家(王公)当酒钱。
衣服倒是值点钱,但是店家没要,反而还给了他一点钱。就跟海波东投资萧炎一样,店家做了马周人生中第一位风险投资人,给他盘缠让他去长安,而且还写了一封信,让他混不下去就找他的外甥女。
如果没有店家的好心,马周去长安都难,对此马周十分感激,于是题诗一首:“古人感一饭,千金弃如屣。匕著安足酬?所重在知已。我饮新丰酒,狐裘不用抵。贤哉主人翁,意气倾闾里。”
马周拿着王公的钱去了长安,但是在长安两眼一抹黑,啥都不知道,所以只能投奔王公的外甥女。
王公的外甥女(王媪)可是一个奇人。据说袁天罡给他看过相,当即评价王媪将来必是一品夫人。当时王媪还是单身,而且自己的社会地位不高,也不是什么世家子弟,所以对袁天罡的话半信半疑。结果不成想,自己做梦梦见了一匹白马自东而来,到了她家就化龙了。
恰巧就在这个时期,马周出现了,于是王媪就觉得马周可能就是化龙的白马,自己将来可能成为一品夫人。所以王媪对马周的事十分上心,一直帮马周活动,并且帮马周结识了常何。
常何是李世民的心腹爱将,曾经在玄武门劫杀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被封武水县伯。古代爵位“公侯伯子男”,常何是李世民钦点的武水县伯,典型的新贵。由此可见王媪不简单啊,能和常何搭上边。
贞观五年,李世民要五品以上的官每人都写一篇时政得失的文章。常何就是一大老粗,上马打仗行,咬文嚼字可就不行了,于是常何就找马周代笔,寻摸着糊弄一下就得了。
令常何万万没想到的是马周随便写写就震惊了李世民,李世民看到马周的文章如获至宝,反复研读,最后认为这肯定不是常何自己写的。常何那什么水平,怎么能写出这么好的文章来,于是问常何文章是谁写的。
常何也没贪功,也没有说自己是文章的第一作者,这一点着实不错。听完常何的话,李世民这才知道了马周,于是派人把马周请到宫里问话。
圣旨到的时候,喝醉了的马周还在睡觉。啧啧,看看人家,一觉醒来就成了李世民眼里的大才。真是朝为田舍郎 暮登天子堂。前一刻还在为酒钱烦恼的马周摇身一变就成了监察御史,李世民的智囊。
因此也留下了“空将笺上两行书,直犯龙颜请恩泽”的佳话。其实我觉得没必要羡慕,因为如果马周的那两行书没有打动李世民,那么他可能还是一个为酒钱烦恼的浪荡子。马周之所以能脱颖而出,是因为他的能力过硬,两行书就能说清楚时政得失。而且马周可不止这两行书,马周还有《陈时政疏》《上太宗疏》。
马周的智慧:傅说、吕望,何足道哉!马周才德,迥乎远矣
毛主席认为马周是一个比傅说、吕望还厉害的政治家,对马周的文章很是赞扬,更是认为《陈时政疏》是《治安策》之后的千古第一奇文。
《陈时政疏》和《上太宗疏》的原文非常长,所以不全文引用了,但是我推荐大家去找找原文看一看,里面的内容直到今天都很实用。在这里我简单提炼一下文章的精粹:
1:居安思危:岂欲但令政教无失,以持当年而已!
马周一言点明王朝衰败的原因,无非就是皇帝自持当年勇然后荒废朝政,最终导致大权旁落,要么死于外患,要么死于内祸。孟子认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但是马周却不这么认为,马周认为主要问题在于皇帝。如果皇帝贤明,那么自然有忠良肱骨,面对敌人也能势如破竹。但是如果皇帝不行,就算有大才从天而降,就算有外患,国家也会亡。
我们就拿魏国举例。魏国没有大才吗?法家大才商鞅,兵家的吴起这些大才都是在魏国的啊,为什么最后都跑了?还不是因为魏国的君主短时,自认为魏国天下无敌。魏国没外患吗?魏国也有啊。魏文侯时期的魏国举世皆敌,但是举世无敌;魏惠王时期的魏国举世皆敌,但是天天挨打。
核心的问题就在于君主有没有居安思危的意识。如果皇帝自大,认为现在没有问题,那么江山就可以永固。一旦问题爆发,那么很有可能就是致命的。历史上为什么有那么多亡国之君,无非就是那些亡国之君的前任没有解决潜在危机,以至于留下一大摊子烂事。
作为一个贤明的君主,应该具备见微知著的能力,遇到一些潜在的、微小的问题也要解决,不能把皮肤癣拖成癌症才去治。
2:重视人民 :黎庶怨叛,聚为盗贼,其国无不即灭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作为君主,一定要注重民生。因为以往的那些灭国往往都是从小小的农民起义开始的。民众最开始不满现在的生活,然后逐渐发展成盗贼,最后开始农民起义。虽然最后不一定能成,但是往往会极大动摇皇帝的统治。届时一些野心家纷纷入场,王朝灭亡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因此皇帝一定要注重民生,一定要把民众放在第一位,践行“民为贵,君为轻”的政治理念。李世民就很在乎这一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就是李世民最大的体会。
3:不可分封:倘有孩童嗣职,万一骄愚,兆庶被其殃而国家受其败
唐朝最开始也想过分封的,但是马周想都没想就否决了,并且力陈分封之弊。马周说的也很有道理,你现在分封是没问题,因为你知道你分封的那些人到底忠心不忠心,但是你能知道他儿子忠心不忠心吗? 汉朝的七国之乱是怎么造成的?不都是因为分封而导致的吗?既然已经有过悲剧了,我们就应该居安思危,杜绝悲剧再次发生。
其实说到这里,李世民就已经放弃分封了,但是马周还乘胜追击,想要彻底断了唐朝分封之路。他直接拿曹操举例,说曹操宠爱曹植,结果曹丕上来之后就把曹植弄死了。你现在宠爱哪个皇子,将来太子上位,一定会清算他。太子削藩,那么其他的藩王可能就会以“清君侧”为由造反,所以不能分封。
汉朝有分封,所以有七国之乱;明朝有分封,所以有朱棣靖难。唐朝之所以能避免这种悲剧发生,我认为是马周发挥了贡献。如果唐朝搞分封,那么很有可能也会出现藩王作乱的情况。虽然之后出现了安史之乱,但是马周最起码给唐朝排了一颗雷。
4:谨慎用人:太子生长深宫,不更外事,即万岁之后,固圣虑所当忧也
在用人这块,马周分别说了三种人,第一种人就是天子、第二种人就是天子近臣、第三种就是官吏。首先太子生于深宫,长于妇人,娇生惯养,往往不成大器。历史上多次验证过这点,很多贤明的皇帝最后因为选继承人不当而导致国家危难,比如说出何不食肉糜的司马衷。
太子不能体会民生疾苦,那么就很容易人浮于事,所以选继承人的时候一定要慎重。同时皇帝近臣也要重点考察,汉朝的宦官之乱必须引以为戒。至于官吏,最好是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要让他们从基层做起,那么才能更好的治理朝政。不能唯血缘、门第论,要唯才是举。
总结:
马周的政论对唐朝影响十分之大,李世民也是多次听从马周的劝谏,贞观之治的功劳要算马周一份,不能因为其知名度低就认为他没才能。欧阳修就犯了这个错误:
(马)周之遇太宗,顾不异哉!由一介草茅言天下事,若素宦于朝、明习宪章者,非王佐才,畴以及兹?其自视与筑岩、钓渭亦何以异!迹夫帝锐于立事,而周所建皆切一时,以明佐圣,故君宰间不胶漆而固,恨相得晚,宜矣。然周才不逮傅说、吕望,使后世未有述焉,惜乎!
欧阳修认为马周自比傅说、吕望,但实际上马周根本不配,因为历史上就没什么人提及马周,马周的知名度太低,而且没有立说也没有立言。但是毛主席却认为马周是大才,与马周相比,傅说、吕望不值一提。
原因很简单,马周的眼光十分远,在问题没有发生之前就提前杜绝了隐患。常言道善战者无赫赫之功,善谋者也应该如此。在问题没有发生之前就解决掉,用最小的代价来解决问题,这才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