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宋濂诚实
朱元璋是个生性多疑的皇帝,建立明朝后,整日提心吊胆,担心自己的功臣对自己不忠,甚者怀疑朱明王朝会旁落他人,所以他不相信身边的任何一个人,开始暗中派亲信监视百官,在胡惟庸案后更是设立了臭名昭著的锦衣卫。而作为明朝开国文臣之首的宋濂也同样没有逃脱被怀疑监视的命运。
有一天,宋濂家里来了客人,好客的宋濂便留对方吃晚饭,殊不知隔墙有耳,两人的一言一行全被朱元璋的亲信密探暗中记录在小本本上。第二天,宋濂像平常一样早早去上朝,散朝后,作为侍讲学士的他准备为朱元璋讲习。没等宋濂开口,朱元璋却一连问了几个问题:“爱卿昨天饮酒没有?昨天家里的来访客人是谁?你们都吃的什么菜?”宋濂非常镇静,一一据实回奏。朱元璋听了非常高兴,笑着说:“确实如此,你没有欺骗朕。”
此后,朱元璋更加信任宋濂,常常秘密召见他商议朝中事务。有一次,朱元璋问宋濂对朝中大臣们作何评价,可他只是对那些比较正派的大臣做了评价。朱元璋非常不解,就问他为什么不评价其他大臣,宋濂回答:“因为这些比较正派的大臣和我是好朋友,所以我比较了解他们;对于其它的那些行为不端的大臣,我没有交往过,对他们不是十分了解,所以不做评价。”
有个叫茹太素的刑部主事,这个人有个毛病,每次上奏章动辄七八千字,而且喜欢用华丽的词藻铺垫,这让朱元璋本身文化不高,很多时候看不懂,时间一长朱元璋就不爱看他的奏章了。有一次茹太素上了一本一万多字奏章,这一下彻底把朱元璋激怒了。他拿着奏章询问大臣们,这时候有人说茹太素的奏章里有很多大不敬的地方。朱元璋非常龙颜大怒,转而问宋濂,宋濂却说:“茹大人只是对皇上尽忠罢了,现在皇上正在广开言路,怎么能够重责茹大人呢?”然后朱元璋仔细读了茹太素的奏章,发现并非是一无是处,有很多有值得采纳的建议,就把那些说茹太素大不敬的臣子们大骂一顿,并且称赞宋濂的:“微景濂,几误罪言者。”意思是如果没有宋濂,就错怪茹太素了。
这就是宋濂诚实的故事。
宋濂自从被李善长推荐给朱元璋后,一直备受重用,可最后却未得善终,这是为什么呢?
聪明好学、记忆里超群,小时候的宋濂被称为神童
宋濂字景濂,号潜溪,别号龙门子、玄真遁叟,浙江浦江人,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和章溢、刘基、叶琛并称为“浙东四先生”。宋濂自幼聪明好学,而且记忆力超强,六岁进入私塾学习,曾经用一天时间就读完了李瀚《蒙求》,并且一天能记住两千多字。九岁时候就能作诗了,所以十里八村的都称其为人“神童”。
十五岁的时候,有个叫张继之的人听闻了宋濂的事迹,感到非常质疑,就想亲自试一试宋濂的记忆力。他把宋濂邀请到自己家中,问宋濂多少天可以通背四书五经,宋濂说只需七天便可。张继之表示不信,就随机抽取一些文章大概五百多字让宋濂现读现背,宋濂很快的一字不漏地背了下来。张继之十分惊讶的对宋濂父亲说:“这个孩子天分非凡,应当让他随名师学习。”
而后,宋濂便拜闻人梦吉、吴莱、柳贯、黄溍等当时的一些文学大儒为师,文学造诣有了更大的进步,逐渐名扬天下。元廷听闻后想让宋濂担任翰林学士,被他婉言谢绝,转而跑去仙华山当了道士。
才华横溢、官运亨通,授太子、修元史、定礼制,大明开国文臣之首
在这些文学大儒的点拨之下,宋濂如虎添翼,很快这名起被朱元璋的部下听闻了,不久出任婺州郡《五经》讲师。后经李善长的推荐,与的刘基、章溢、叶琛一起被朱元璋召到南京,任太子朱标老师,教授《五经》,并参与修撰起居注。
朱元璋称帝后,任宋濂为《元史》总裁官、翰林院学士,兼修国史。后任太子赞善大夫、礼部主事,负责各种礼仪制度制定,不久升任翰林院侍讲学士。
【宋濂、朱元璋剧照】
宋濂是一个纯粹的儒学家,他即没有刘伯温的谋略,也没有李善长的政治手段,当初凭着一句“愿明公不嗜杀人”,被朱元璋重用二十余年,称其为“大明开国文臣之首”。宋濂无心政治,但其非常诚实,直言不讳,这令朱元璋非常赏识,对他说“卿可参大政”,可宋濂却谢绝了,所以一直到他致仕都是翰林学士一职。宋濂除了教授太子和藩王们,然后就是替朱元璋起草圣谕,再剩下的就是编撰《元史》和礼部的本职工作了。
性格缜密、廉洁奉公,子孙三代同朝,告老还乡后却因罪流放惨死
宋濂是一个性格非常缜密的人,他虽然没有直接参与政治决策,但是却非常注意保守宫禁机密,在明代郑晓的《皇明名臣记》中记载:宋濂从不泄露和朱元璋的谈话内容,向朱元璋上奏章之后,马上将底稿烧毁。并且为了防止其他官员向自己打听朱元璋的旨意,他甚至在墙上悬挂“温树”两个大字来警醒自己,同时也用来拒绝那些喜欢打听小道消息的官员,如果有人来问皇帝最近的旨意,他就会指着这两个字,自己闭口不言,时间一久,朝中大臣也便不再来问了。宋濂能如此保守朝庭机密,深受朱元璋赞赏:“景濂事朕十九年,未尝有一言之伪,诮一人之短,宠辱不惊,始终无异。”
【宋濂为太子朱标讲学】
追随了朱元璋二十年的宋濂在退休时,让朱元璋大为不舍,临别时亲自为其践行,并特别赏赐《御制文集》和许多高档衣料,对时年68岁的宋濂说:“藏此绮三十二年,作百岁衣。”宋濂也非常不舍,对朱元璋说:“请陛下允许我有生之年,每年来觐见一次。”一生谨言慎行,俯仰无愧,被人们尊称为“太史公”的宋濂,从此告老还乡了。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宋濂终究无福消受朱元璋御赐的“万岁衣”。作为hk洪武年间的朝臣的一员,宋濂没有能够逃脱政治风暴的席卷。宋濂归乡三年后的春节期间,朱元璋以“擅权植党”下令处死宰相胡惟庸,因此受到牵连的“胡党”成千上万。本以为可以安享天年的宋濂却因为孙子宋慎被牵连到胡惟庸案,宋濂自己也被诬陷为“胡党”,一场大祸即将而来。
【胡惟庸画像】
当年,朱元璋为了感谢宋濂的功劳,将宋濂的儿子和孙子都封了官,任命其儿子宋璲为中书舍人,把他孙子宋慎安排到了礼部任职,并且还亲自调教他们。朱元璋为此曾对对宋濂说:“卿为朕教导太子、诸王,朕也教导卿的子孙。”因宋濂年事已高,所以每次上朝,步履艰难,朱元璋遂下令让宋璲、宋慎一子一孙左右扶着,并成为规矩,一时被朝中百官羡慕不已:“祖孙父子共官内庭,众以为荣。”
可这种无上的光荣,最终只能称为记忆,不久宋慎以“胡维庸同党”罪名被处死,宋璲受连坐一并处死,宋濂最终也难逃厄运,被押赴京城判了死刑。马皇后听闻后,对住原则的做法感到十分不满,她劝诫朱元璋:“老百姓为了自己的孩子有所成就而聘请老师,尚且能够以礼相待始终,何况天子呢?而且宋先生早已告老还乡,对胡惟庸案压根儿不知情,希望陛下能手下留情。”一直拒绝后宫干政的朱元璋根本听不进去。
【朱元璋、马皇后用膳剧照】
第二天,二人一同用膳时,朱元璋见马皇后不碰酒肉,便询问原因,马皇后说:“妾为宋先生作福事。”这时候,朱元璋才感觉到自己确实做的有点过分了,于是把宋濂的死刑改为流放,发配四川茂州(北川、汶川一带)。
宋濂虽然逃过一死,但是千里迢迢的流放,对于年逾古稀的他来说,可谓是死路一条。还没有到达目的地茂州,就死在了夔州(奉节),享年73岁。